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以及台北市初賽,裡面必然有好人,但也有很多自私隨便的爛人!

今天北一團練,這是剛考完段考後第一次團練。
上次團練是10/3,段考前最後一次,學妹額外加的練習時段。
開學之後,高中都要選社團,兩週的體驗社課,然後填志願分社團。等我們知道社團裡面來了誰,已經是九月底了,好笑的是我們才剛知道有誰要來竟然就要交比賽名單了,而要上台的人可能連自己的樂器都還不知道是哪一個。
遇到段考前、段考當週都沒辦法練,才剛開學班級裡有各式活動,一年級的還在適應新生活。
然後就要比賽了。
今天我從五點練到七點四十分,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我知道大部份的人都盡力了,他們按照我之前交代的,把樂曲都聽熟了,即使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他譜上的哪邊。三個中阮全部初學、大提琴bass都初學,胡琴只有四個人學齡超過一年,其他都是三週左右,這還是把段考期間也算是學習的期間。以這個情形來說,指定曲我不曉得各位國樂界有頭有臉的老師們覺得什麼曲子才襯得上我們練?
結束的時候,我和三個初學的胡琴妹妹說了一下話,他們將近三小時其實幾乎跟不上任何東西,這很自然,可能光一把拉個音階都還不行,但他們很認真的看譜。我很想哭,非常!因為即使如此,他們沒有早退,耐心地嘗試跟著。這些孩子,運氣好的話,他們可能會繼續練習,最後可能會喜歡上國樂,但更多可能,他們會因為很挫折十一月就退社然後掰掰,以後想起國樂印象就很差(隨便去問都知道這樣的人不少)。可能有人會說,那幹嘛排初學上台?
喔,所以就是我們一定會有有基礎的人就是了?
高三不能比賽要唸書,只剩高二,高一靠運氣看撈到甚麼學生,有基礎的人多又「願意」入社那就有希望,這樣嗎?很多小學國中學國樂的孩子,到高中就會去其他社團嘗試,而許多沒有接觸過國樂的孩子,則在此時擴充國樂人口。透過音樂比賽,本來可以提供每個學校一個互相觀摩的機會,也讓學生不論社團是否有資本在正式場地辦成發,都能有機會在正式舞台演出,比賽同時提供大家一個短期的學習目標,透過這種「破關」的感覺讓學習的效能更提升。
結果現在的音樂比賽呢?
方便承辦單位、方便主辦單位,考量的不是剛開學剛成軍的團隊,是否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比賽,反而是讓他們早早了結早早脫手音樂比賽這個燙手山芋。辦比賽會對承辦學校、出場地的學校造成干擾?對,但是為什麼是在學校那種沒有音樂廳的地方辦?為什麼是學校要出面承辦?學校的功能不是辦比賽吧?這不是教育局每年要做的事情嗎?教育局不應該為自己爭取有人可以每年來負責做比賽嗎?瀆職嗎?學校沒音樂廳就去社教館啊!以前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社教館不是為了藝術推廣、藝術紮根產生的嗎?那麼為什麼不撥檔期出來讓學生進行比賽?這不是最實際的嗎?
你今天給他們那麼惡劣的環境比賽,又規定你哪時候要脫外套、又讓你爬上爬下忽冷忽熱樂器從來不可能上台音是準的、然後工作人員把參賽學生老師家長都當成賊管,你說以後這些學生從哪裡去學習尊重藝術家?他們能學到什麼是經營精緻藝術應有的精準及條件嗎?不可能啊!所以照他所受到的待遇,以後有一天他當boss了要找音樂家表演,恩,休息室就戶外放個椅子就好了,有太陽?下雨?沒關係啊!我們以前也都淋雨,彩排不開冷氣,演出冷得要命,樂器會不好,是嗎?應該沒差吧!
然後急就章上台,有程度的人撐得很辛苦,效果又不好,程度不好的人硬跟沒成就感,老師也沒時間仔細教。最後大家不歡而散,於是好不容易能夠增加未來潛在愛好者的機會就這樣消失了。
我人微言輕,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表達,這個世界不把場面弄得很難看就沒人要理你。但是,難道整個國樂圈、整個音樂圈,沒有能夠說上話的人嗎?每個老師看見,都只拍拍說辛苦了,然後呢?然後呢?然後呢?
音樂比賽這件事情,絕對不是只有帶學校的老師們的問題而已,你以為社團難以維持跟你無關?錯了!音樂家的觀眾真的不用花時間培養嗎?這些社團的同學將來多數會成為業餘的愛樂者,他們會在非音樂專業的產業裡給音樂帶來更多的可能,但是,你們放棄了他們!
反正就這樣繼續放任主辦單位、承辦單位愛理不理,早比就早比倒團就倒團干卿底事。
只要再多兩個月,他們就能夠比較完整的學了基本功,然後嘗試著把曲子演出來,而不是連定弦都不會就拿起比賽譜了。尤其台北市,好多學校搶決賽名額,對大家來說,初賽就是決賽了,說出反正初賽早早比完就可參加決賽的承辦單位,顯然十分不知民間疾苦,顯然很輕視自己正在辦理的活動。
高二的孩子跟我說,看著高一的孩子他們覺得很不捨。「真的好辛苦啊!」
是的,對不起,我竟然不知道,有誰能夠幫你們。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

2016.6.21 19:00  Majestic Theater
James Barbour as The Phantom
Courtney Kristen Liu as Christine Daae
Michele McConnell as Carlotta Guidicelli


來到紐約之前,心心念念就是要看到一齣百老匯音樂劇。看了一些文章,最後決定既然都要來了,就好好的看一齣吧!也別花時間冒險排隊了。於是找了婷婷幫我先買了第二貴的票(幸好也是有折扣,大概119左右吧)

前往劇院之前,上演的是地鐵搭過頭,從出口出來,沿著44街朝向劇院走去,面具出現在眼前時,居然口裡就唱起了歌,自己也覺得好笑!這行為,跟以前看小朋友唱真珠美人魚沒什麼兩樣。

在旁邊的餐廳坐了會,到了六點半去過安檢入場,從進門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一切物件都讓你覺得「對,這就是魅影的劇院」。進到位子上,場內雖暗大家都在拍照,賣水酒的服務生超級帥站姿行走都很優美,合理懷疑是在念音樂劇的學生來打工。

雖然歌劇魅影大部份的劇情橋段都還算知道,不過久未複習加上聽力殘缺,也是有滿多時候不知道台詞是什麼,但是那些美麗的歌一響起,就覺得整個人都被帶走了。Christine被魅影帶到地下湖時,舞台上的乾冰緩緩流出,蠟燭從舞台的地面緩緩升起,那一幕美的讓人無法自己!一瞬間,我眼淚掉了下來。

能夠創造藝術、連結那麼多的感動,是多麼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而這種幸福,身為藝術家的幸福,如此巨大。

來一點職業病好了。

上半場,Christine有一點點沒開嗓,主題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最後的高音只有音高沒有共鳴有點可惜,但下半場他的狀況就變得非常好。其他的角色,我特別喜歡Carlotta、Phantom,真的歌聲太迷人。另外有一個很無聊的吹毛求疵,就是我覺得那個cello或是bass的人,拍點一直比別人快一點,讓我有點生氣。

但是,這一切一切,在整齣戲的面前瑕不掩瑜。

那些道具、服裝如此精緻而華美,面具舞會一景幕一拉開全場發出驚呼。每個人的衣服裝扮分開都燦爛而各有其特色,但合在一起畫面又是如此協調;各個轉場快速流暢,節奏疏密有致。把每個細節往最細節裡做,而後呈現的美讓人心醉神迷。

音樂劇的深厚魅力,讓無數人投身其中。在紐約,這可以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在台灣,無論哪個環節我們都沒有辦法達到產業,想到這個,不禁有點傷心,但是有些事情,終歸是需要許多「規模」才能達成。但即便如此,我們卻很幸運的擁有許多非常具有巧思的藝術家們,他們將各種侷限突破,創造出許多雖無法華美貴氣至此但是仍然深刻而觸動人心的作品。只是,我們擁有一個願意珍惜他們的環境嗎?


「成為藝術家」這件事情大概我是做不到了,但我仍然希望我能夠在另一個方面還是「藝術家」。或是製作、或是執行,若是可以,就讓我所經手的環節成為每幅畫最美的框吧!有時候我還是願意相信,我現在在校園裡做的事情,能夠在以後有所成效。如果能在種子還在長大的時候,讓大家去看見藝術的美,能夠被其中的某個聲音、某種色彩、某些姿態去感動到內心,那麼未來或許他就能夠成為一個能欣賞的人,也希望能夠讓大家明白要成就任何藝術,讓藝術呈現眼前,絕對需要許多不同專業的投入——那不僅僅是藝術家本人而已!當我所在的環境裡能欣賞的人多了,明白這些事情的人多了,或許不用移民不用搬家,我也可以活在一個我喜歡的環境:看過去東西賞心悅目,很吵雜的時候大家會自己受不了、多數人都能尊重專業而非文人相輕或總是看輕他人(我最恨別人覺得藝術行政很簡單,也很討厭音樂家要搞跨界時都不把燈光、影像、音響、換台的專業當成專業,既不留時間讓人好好裝台跟走流程,要調整細部的時候——譬如調音響,每個人都各有意見把別人弄得亂七八糟。樂團都需要一個總指揮來決定事情了,其他的事情不需要嗎?音樂家要彩排,其他技術就不用嗎?我真的覺得想要「跨界」的音樂家們,先好好花時間知道別人做什麼事情需要投入哪些準備吧!)

我歪樓了。

離開之後,音樂一直一直在腦海裡重播,我無法克制那龐大的滿足與幸福感。雖然我不知道人生該往哪裡,但這個當下,我的幸福再真實不過。


2016.6.22 New York City Public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