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都蘭阿米斯

  從第一次在夢想音樂節聽見Suming唱歌,心中萌發出要找他到藝中來場音樂會,接著就在信箱裡收到花生騷的企劃書。於是一趟舒米恩的音樂分享會 如我所期望的來到了雅頌坊的廳內。雖然工作中總是很難投入在節目的內容中,但是我聽著他的歌聲,聽他說他的願望。如果有一天,一個屬於在地人的音樂節將在「都蘭小巨蛋」展開,那麼,我希望我能親自到現場,感受夢想的力量!

  於是幾經波折搭上火車(沒錯,台東就是要放鬆,只是我放鬆到連開車時間都記錯了),騎上機車,在臺東市裡轉了一下買了熊計劃的明信片,然後前往都蘭。第一天晚上由於預計中的糖廠一片靜默,我在門口的a pit stop一家印度阿美夫妻餐廳,吃了一個美味的印度捲餅,並很神奇的和阿美歌手阿洛卡立亭巴奇辣她的經紀人佳宴以及鄒族歌手安欽雲同桌。雖然當時我完全不知道他們是誰(畢竟我一直過的滿與世隔離的),但是隔天卻因這番巧遇讓我欣賞他們的節目時更感受到旅途與緣分的奇妙。

  隔天因為睡得非常好,我一早就起床了,用過小琪小恬特製幸福種子民宿美妙早餐後,就到都蘭國中的會場去閑晃了。半路上,看見印度人開的都蘭冰淇淋招牌,不免俗地開衩一下去探險,這裡風景好,印度老板非常親切,冰淇淋宇宙無敵美味,雖然我的ICE CREAM像雪球一般滾落又被我徒手接到重新塞回甜筒裡,我依然要推薦這裡不可不來!到了都蘭國中,當然雖然已經到了傳說中市集開始的時間,但是我想十點只是開始擺攤的意思。

  一般參加音樂節,越是份量重的節目總是越後面。在阿米斯音樂節裡,下午是我們常聽到的樂團,圖騰,Matzuka還有一些原住民歌手,晚上登場的,確是以道道地地的都蘭居民為主。小學國中到高中的新傳舞團,阿美族的少女時代以及婦女時代,平均年齡七十歲或是八十歲起跳的歌舞天團內含阿公貝斯手與爵士鼓手,或許在場有許多人原先只是為了舒米恩而來,但是我想從這個夜晚開始,這裡面的許多人,將看見一個地方一群共同生活的人他們互相連結的可貴以及其價值。



  在看著族人穿著按照部落裡面依階級而不同禮服粉墨登場,他們一方面是表演給我們這些外地來的遊客看,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更像是將自己的寶貝分享給朋友,也是一種部落裡的同樂會。總在各種遊客服務中心或是遊樂園風景區,看著一點生命力也沒有的原住民歌舞,唯有多年前在阿里山鄒族打耳祭以及今晚,我才感受到這些歌舞的真實生命力。原生的文化該怎麼延續保存或是再發展,一直是我想不通的課題。文化是否一定要觀光化?轉化為觀光資產是否就是商業化?商業化究竟好還不好?文化創意產業是否就是商業化?還有許許多多的疑問,或許都需要我持續的去體驗去思考吧!

 一個人究竟能做多少事情呢?青年人的肩膀擔起部落的傳承,形成了強大的社群力量連結:舒米恩心裡面存放了非常大的愛與責任,也因為他接受了許多愛的力量,無數的人共同感受到夢想的力量。
 

Circo手風琴五重奏VS李承宗(班多紐手風琴音樂家)




天使.嘆歌--皮亞佐拉的探戈詠嘆

2013.10.25 Fri 雅頌坊
吉他|蘇孟風
鋼琴|陳永禎
低音提琴|蔡歆婕
小提琴|王致翔
班多鈕手風琴|李承宗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演出結束後,和PA們以及接待工作人員收拾完後,已經十點多要十一點了,在Circo五重奏與老朋友大何的邀請下,我和幾名工作人員一同前往熱炒店進行演後宵夜。李承宗、王致翔還有大何正在進行貌似爭執的對話,但是仔細一聽,他們其實是在討論甫剛結束的演出,講的都是演出詮釋,而不是一般演後討論錯了什麼、放了哪些炮、哪裡安全過關了。

  最早發現有這麼一個專門演
奏皮亞佐拉手風琴五重奏的組合,是去年冬天。裡面的吉他手是曾經來過藝中午間行雲流水的蘇孟風,加上一直都滿喜歡皮亞佐拉的音樂,因此便對這個團隊有了興趣,只是可惜當時時間不許可無法參與在功學社的音樂會。但很棒的是,就在今年五月我收到了他們的企劃書還有演出的錄影,並確認了他們今年十月在藝中的演出。


  在一個週六的中午,我和負責樂團的手風琴演奏家李承宗約了時間看場地,晚點還要去演出的他,穿著西裝外套搭配短褲,十分有趣。他拿起手風琴在舞台上試音的時候,仿佛在台上創造出一個獨特的空間,裡面除了他的音樂,便什麼都不存在了!

  於是我知道我是多麼幸運!

  從彩排時,他們相互之間討論建議修改,我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的尊重以及對音樂對演出的重視。演出的時候,舞台再次成為一個神秘的凝聚中心,小教堂裡音樂是唯一的主角,那是一種純粹音樂的美麗呈現。那是一種音樂家們都誠心投入後,才有的光彩!

  皮亞佐拉的音樂在臺灣很受歡迎,一曲自由探戈從獨奏到合奏都有,小提琴長笛吉他管樂團弦樂柳琴笙也各有詮釋版本,就連之前我也曾自己改編以笙柳琴低音大提琴鋼琴的組合演出,然而真正用皮亞左拉五重奏來演的團體目前可能也只有他們,或許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但我很高興能夠有這樣一個樂團,讓我們在臺灣就能聽到如此美麗的聲音。

  之後或許我們還會合作一個有趣的企劃,就請大家拭「耳」以待吧!


後記

李承宗和王致翔是從小學小提琴的朋友,後來他們都考上了臺大。李承宗念了植物系後來出國成為腦神經科學博士,並在攻讀博士的期間,開始接觸了班多紐手風琴,過著每日白天上課晚上作實驗半夜練琴的生活。身為樂團重心的他,令人驚奇的是極度的脫線。

王致翔從臺大數學系21之後,考上政大心理,畢業後前往法國攻讀小提琴,現在在NSO任職。

蔡歆婕出乎意外的豪邁並且是個性情中人,他演奏低音大提琴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好像隨時會騎上重機。

蘇孟風就是斯文優雅,沒話說的帥俊形象。他的演奏含蓄與外放兼具,熱情中充滿了細膩的美感。

陳永禎話很少,他演奏的鋼琴是樂團的基底,我很喜歡他非常剛好的情緒,不浮誇也不會無感,是非常舒服的聲音。



另外記一下樂團的好朋友大何,他是海風樂團吉他手小何何元彰的哥哥,也是李承宗大學玩音樂的朋友。大何現在金融業任職,業餘時仍玩小提琴,我很喜歡聽他與李王二人討論Circo的音樂。

無論是「皮亞佐拉」或是「探戈」音樂,在台灣似乎都非常受到歡迎。當然,我相信不只是臺灣,在其他許多地方也是如此。臺灣各種中西音樂會,都有了皮亞佐拉探戈音樂的移植演出,國際上有名的馬友友也有他自己的詮釋版本。這裡列出幾個影片以茲證明所言不假,當然自己到YOUTUBE打上皮大師的名字也會出現數不清的影片。下面就列出一些些不同的版本囉~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雅韻交會--貞竹老師二次合作~



雅韻交會--薩摩琵琶與南管琵琶的對話

2013-11-08 (五) 19:00
雅頌坊 The Odeum
薩摩琵琶|岩佐鶴丈 Satsuma Biwa_Iwasa Kakujyou
南管琵琶|王心心     Nanguan Pipa_Wang, Xin-xin
主  持  人|陳貞竹     Chen-chu Chen

  再一次與貞竹姊姊(因為他太年輕了,現在暫時就稱呼她姊姊代替老師)合作,與前一學期新田一樣透過NCO的協助、牽線,邀請的藝術家是來自日本的薩摩琵琶演奏家岩佐鶴仗與我們所熟悉的王心心老師。原先想著南管琵琶與薩摩琵琶對談十分有趣,但等到真正進入討論,才發現其中複雜與困難。
  到日本攻讀禮樂論前,貞竹是北藝大的學士,曾經主修過南管與古琴,前往日本後也學習過能樂茶道等正統日本文化。為了籌備這次的講座,她對南管以及薩摩琵琶都下了一番功夫,第一次EMAIL討論時,她擬出了主要的討論主題,除了一般較容易想到的個別介紹及演奏法介紹比較外,更提出了可供對照的「詩吟」,透過兩種音樂文化對同一主題的詮釋比較,讓我們能夠透過耳朵達成最直接的文化藝術對話。
  為了與王心心岩佐鶴丈雙方在演講前都盡可能取得共識,也必須確認我們的講座主題兩位老師都能有適當的發揮,並真正達到「對話」的層次,貞竹姊姊與我除了前往心心樂坊了解心心老師的談話習慣以及她希望呈現的內容外,對薩摩琵琶的爬梳以及跟岩佐老師的事前溝通則由他一手挑起。一直到講座真正來臨前,她一直搜尋資料,並帶來了出乎我意料的有趣資訊。
  原先我們設定的議題中,有一個部分是關於「傳統與創新」的部分,原先以為曾幫多部電影電視擔任配樂演奏的岩佐老師在這個部分會有許多發揮, 後來老師確表示他其實並沒有特意做什麼創新。但有趣的是貞竹發現岩佐的老師居然很「開創」地是一位女性的音樂家,同時她也是武滿徹薩摩琵琶協奏曲的演奏家。這位女性音樂家鶴田錦史(演出影片請參考本段後)是位成功的商人,他透過自己經商累積的資產,讓自己得已投入專業音樂家的事業之中。於是透過這位令人讚嘆的女性演奏家,貞竹引導了岩佐老師與我們討論了在表演形式之外的傳統與當代的議題。
(題外話,岩佐老師在成為專業琵琶音樂家前,是個專業的錄音師。)

  這次講座因為心心老師喉嚨不適無法示範唱歌稍有遺憾,但是卻也因此讓我欣賞到貞竹演奏琵琶心心老師吹奏簫的合作。用講的有些多餘,大家看看這張照片就能體會到兩位音樂家如何達成南管音樂講求氣韻與內求的質感!(當然欣賞之後在藝中NTUARTS Youtube頻道的影片也可以)
  雖然有時候貞竹一緊張講話就變超快的小缺點仍在,但是完全不影響她的整體表現,畢竟兩個領域截然不同的音樂家,兩種語言,整個台上光是要調度兩位音樂家一位翻譯(順道一提,這次NCO請的日文翻譯林青儀小姐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具備有充分的音樂知識與等同母語的日文能力,實在是太棒了!),便是浩大的工程。貞竹姊姊此次不只要中日文兼顧,也隨時調整兩位音樂家談話的主題與分量,掌控流程,甚至講座開始前也一邊整合兩位老師的投影片一邊和兩位老師確認內容,堪稱達到另一種能量全開的里程碑。

陳貞竹,現為國科會博士後研究員。一個用真心去對待藝術對待傳統文化,總是探求自己的內心,真摯地呈現愛與關懷,謙虛地多方位嘗試與學習,非常可愛的一個人!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星探的星探--徐鵬博

音樂家,不只是音樂家!--徐鵬博與古典音樂家的小故事

2013-10-04 (五) 19:00 
雅頌坊 The Odeum


  注意到徐鵬博這號人物,起因於老師學長焦元溥。之前因為和新象幾場講座的合作,找來了焦元溥當主持人,又因為鋼琴社來談合作的講座請了元溥當主持人,於是便和這位名聲響亮但是人毫無架子的學長認識了!學長的臉書總是有許多有趣的文字,有一次我在他的頁面看到一篇文章


   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有個藝術經紀公司叫做鵬博藝術,以及他的老闆徐鵬博。於是我加入了蓬勃藝術的粉絲頁,然後開始研究這家公司所做的音樂會,並且觀察了一下這位不像老闆的老闆。他讓我想到了那一陣子所看的《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於是我起了一個念頭,想要來一個青年夢想家專題(當然是要跟藝文相關,但是不要是藝術家本身)。透過臉書、元溥學長,我找到了徐鵬博,但是顯然他好像有些困惑,我想:該不會他從來沒想過要出來演講吧?

  總之,我很開心地展開連絡,並且開始發想可能的主題供主角參考,再由他本人定出演講主題與綱要。在演講前,徐先生寄給了我很具體的講座大綱,讓我鬆了一口氣之餘更感到信心大增。做講座這件事情,其實常常讓我很驚慌,因為演講者有些實在天馬行空的過份(譬如多年前我曾經手的一位,以生活美食及美學聞名的講者,竟在講座現場分享他的戀愛經驗)。

  殷殷期盼,10/4終於來了!傍晚時我們測試投影片、順流程,鵬博先生一直透露出他的緊張。「我從來沒這樣演講過!」他很擔心自己胡言亂語,擔心自己說話越來越快,擔心笑話不像元溥那樣多觀眾會無趣。然而上場之後,顯現這位仁兄這些擔憂都是多餘的。觀眾很喜歡他講的內容,因為那些都是他最切身發生的事情,他所說的每一件事件、每個字,都體現出他在現實與理想間努力的軌跡,那些真心的發言還有踏實耕耘後的經驗,都是最動人的話語。

  我在確認完前後場一切順暢步入軌道後,也抽空在後台聽了一部分的內容,我對於自己沒辦法從頭到尾好好聽完感到相當可惜。但是就像鵬博說的,自從他踏入這一行之後,他發現自己越來越難專心聽音樂會...我想我這也是異曲同工吧!(後來我去聽了薛巴科夫,坐在鵬博的旁邊,下半場一結束,他告訴我薛巴第四樂章有錯,他一聽見冷汗一直冒出來深怕會演不下去......夠杞人憂天了吧?但是以我這個不專業局外人的感覺,其實這些錯誤並沒有造成什麼干擾,整體的音樂流動還是非常的漂亮,那些紮實而美麗的音響仍舊閃耀。鵬博,現場音樂會就是有錯,不完美但是不得了,這不是你說的嗎?)

  這場講座裡,他分享了自己「建立平台」的理想,他想將那些只聽過唱片發現那麼好卻沒來過的音樂家帶到台灣;他分享了許多矛盾與掙扎,探究「自己要的」和「最多人要的」之間的平衡,告訴觀眾在臺灣由於場地等等資源的不足有趣的事情好難完成,那些音樂家讓人頭疼;他分享了許多音樂家的小故事,從故事裡面我們認識到音樂家的「人味」,也從中思索亞洲學生在藝術方面,文化太少、想像力普遍缺乏等等問題。不會彈鋼琴的徐鵬博,辦了好多場精彩的鋼琴音樂會,也比許多會演奏的人,擁有更多對音樂趣味的想像與追求!



  講座順利完成,應該也算得上是賓主盡歡。我很開心自己又找到了一個很有趣的主題、有意思的人。感謝徐鵬博,讓我體驗當星探的感覺!當然,也請大家好好支持這位有意思的築夢者囉~



About 鵬博藝術,請點進來吧!






2013.10.28 廖詩昀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讀書了_萬曆十五年

出版資料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作者  黃仁宇
出版地  美國
語言  中文/英文
出版者  中華書局/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25181     
                 9787101052039(中國大陸)
                 9578876017(台灣)
自序
第一章 萬曆皇帝
第二章 首輔申時行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四章 活著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第六章 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第七章 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家
附錄及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書目
《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
陶希聖讀後記

這本書第一次知道,是在高中或大一的時候,但是只在書店翻了一下下就沒再繼續了。這次托了ipad的福,才可以輕鬆讀完整本!

作者在自序中說道,這本書由於不夠輕鬆也不夠學術,一開始一直找不到出版社。然而我卻喜歡這不夠輕鬆也不夠學術的筆調,彷彿在讀小說,雖有大量屬於作者想像的性格與心理情結,但是卻是挾帶了大量的歷史史料來論述,透過幾個人的故事,揭開當時時代背景與思想氛圍,表現出中國古代儒家治國的精義。以前我總是很困惑,不明白到底為什麼「家天下」的概念竟可以讓無數的忠臣流血流淚誓死捍衛,可以說這本書就像某種攻略本,帶著我解開了一些為什麼。

綜觀全書,雖有大量的假想與臆測,特別是在人物心理的部分,然而並不影響作者意圖傳達的主軸。上下階級分明的社會秩序概念,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人情的梳理遠重於是非黑白的判斷。這個悠久的傳統並非只存在於明朝,直至今日我們仍生活在這樣的倫理之下。從公部門到私人單位,甚至是去練個樂團,生活周遭有多少這樣的文化血統傳承其中呢?

或許不是贊不贊成的問題,只是當把眼光拉到很久以前,去想懂了為什麼之後,才能夠接受並且重新思考是否要步上同樣的路線。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成北社團吵鬧解析1

可能不會出2....
我把一些事情寫在這裡,給大家看囉!


1.並不是誰說要捐錢,誰就可以決定事情怎麼做。非常感謝其他學長腦袋很清楚,知道大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提供援助就好,管東管西你以為拿錢來砸就大爺了嗎?事情該讓真正在做事情、在演出的人決定。這是我最不滿的點。

2.我反對把推票的錢預設成大家自己掏口袋付的演出費,畢竟我們還是希望大家是「賣掉他」而不是「買下他」。花了很多心思去做的音樂會,為什麼他不值得賣票?如果能夠做的話,也希望是往調降票價的方式去努力而非贈票。目前票房收入如果拿掉,那大家就只能過回真的演出費繳3000以上的舊日子了(就是我以前過的...)。(大家想一下絲竹樂楊吧!我們的音樂會比起絲竹樂楊規格好上那麼多,還有巡迴,我實在不覺得哪裡不合理)當然我不否認演出費和推票確實對大家有壓力,可是出來走、出來混有哪些事情真的可以沒壓力就圓夢?出門去玩也有花錢的壓力阿~但是,我不覺得可以因為有推票就抹煞了一屆屆以來寫企劃案爭取贊助、努力維持演出費和推票水平不上升的所有幹部的努力。另外,真的要說推票就是不對因為有經濟負擔,那麼,演出費不也是嗎?怎麼不說不應該收演出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然是想怎樣演出阿?自己在家練琴不就好了?

3.我曉得提出覺得財務有問題的人,有很大成分是他們要說「指揮費」不應該,特別是以前他們就有人認為黃老師不該收指揮費,或是應該只能象徵性收一點(但這個部分因為他們沒有直接說,所以就算了)。但我可以簡單計算一下讓各位知道,假設一場音樂會團練30次,每次3小時,一個很低廉的指揮鐘點費是$1,000,那總共就要$90,000。這還不包含演出當天的演出費、巡迴的交通費、巡迴的演出費、平常時候對樂團行政要花的時間與心思、沒樂器的時候幫忙想辦法、缺人的時候幫忙想辦法。指揮帶自己畢業的學校就不能收費嗎?你可以說,去親戚家開的餐廳吃飯親戚就不該收你錢嗎?我跟軒其實也討論過很多次,到底指揮費要不要捐出來,但是說實話帶校友團除了花心思,也是有很多額外的金錢開支,為了團練我們也都要犧牲很多其他的課,畢竟團練的時間就是我們平常賺錢教課的時間。以我自己來說,果沒有指揮費,我不確定現實生活的壓力是否會讓我無法下去,畢竟十年來每年暑假全心的投入當我已經是個要賺錢的年紀了卻完全是志工......沒有哪個父母會安心吧!所以我選擇的方式是,拿了指揮費,但盡我全力地去賣票(以往我都可以賣到超過我的指揮費今年失敗了很抱歉)、在某些時候用我的錢去支出一些項目、幫大家出些玩樂的費用、盡力去做好一個指揮在音樂上應有的專業來達到我的價值。如果有一天,大家覺得這樣的指揮費CP值不合理了,請各位提出來吧!(也順便說一下,至軒現在的作曲費都是靠公部門作曲案的申請補助)

4.校友團究竟只是演爽的還是要對得起作曲家?我認為校友團最重要的在於這一群人的感情。可是,這個感情是怎麼建立的呢?我愛上的成北,是一群共同追求專業表現的素人,這麼多年來成北的學長姐之所以會想念這裡,也是因為從高中以來我們共同去追求把音樂、樂團做好,不肯隨隨便便因為不是專業團就讓自己胡亂演出。如果不是曾經用心地去付出,那麼哪來那種革命式的感動?雖然我們不是科班,但是我們大家很努力的一起去完成音樂,我們希望能夠去做的不只是演完跟演出來,而是希望能夠演好聽!成北的魅力來自於大家努力去把音樂「完成」,那種專注、認真與努力的過程。如果沒有友想要演得好聽,我們那麼拚的練習是為什麼?我並不是要說我們一定要像專業團那樣厲害,而是我認為成北對於「音樂」本身的執著是創造我們情感的重要原料。因為如果沒有想要好,怎麼爽得起來?我不曉得別的校友團怎麼樣,但是這是成北的精神。我喜歡大家為了完成音樂,然後共同努力在練習、在行政方面,都去把每個細節完成到所能達到的最好程度。你會很在意自己隨手畫畫的一張衛生紙嗎?你會在意過了candycrush的第一關嗎?算對了1+1=2會很有成就感嗎?
4.大家想想你喜歡的長輩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年紀小的時候最討厭別人來管東管西,拿自己什麼都最了解的方式來做覺得「我是為你好」的指導(我想到小孩不笨裡面的媽媽:it's all for your own good)。希望大家以後也都記得別成為自己不喜歡的那種大人,然後成為自己喜歡的那種。


5.校友團是屬於全體校友的,沒錯,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在現在參與演出的人身上。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所感受到的回來演出的人,大家都是希望演好的,而不是只是開開心心嘻嘻哈哈練練錯了笑笑也無妨那樣。能夠在還能負擔的狀態下做一場好的音樂會,我想至少是目前為止參與演出的大家所想要的。


7.版上提出問題的學長,幾乎都曾因為推票感覺很壓力,說實話,他們也對黃老師或許也對我很有意見。但是我覺得反正,是人都難免情緒化,更何況這麼多年來他們都沒有參與什麼樂團的經營或是實際的事物,一直在幻想之中,覺得學弟妹都還在被奴役。所以我目前雖然覺得他們有很多話跟論點都不切實際流於情緒,但是我還是選擇暫不全面性地去回應,也盡量不被激怒。雖然有時候很難,畢竟他們實在非常不尊重做事情的人。


8.我唯一擔心的,是對正在作為樂團主力的人造成困擾。畢竟,我想要看懂他們究竟吵什麼實在滿難的,那種攻擊來攻擊去的文章又很破壞氣氛。我想反正就讓他們吵一陣子,大家繼續寫我們的歡樂氣氛,我們繼續做好該做的事情,該玩照樣去玩,該準備新工作的去準備新工作,好好期待明年的演出就好!不要被老人影響你們。我愛大家囉~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我的不專業回憶...新加坡阮咸印象--2013台北柳琴室內樂團彈撥音樂節

新加坡阮咸印象--2013台北柳琴室內樂團彈撥音樂節
Singapore Ruan Chamber Ensemble
2013/06/20,台北國家演奏廳
主辦單位:台北柳琴室內樂團
演出團體 :新加坡阮弦印象室內樂團
藝術總監:張蓉暉
指揮:郭勇德
演出曲目
梅花操、卡斯蒂諾、松風寒、週二聚會、小河淌水、童年、桑伽姆、雨後庭院、阮之火

官方文字
  為慶祝台北柳琴室內樂團成立20周年,特舉辦2013台北柳琴室內樂團彈撥音樂節,陸續邀請知名的新加坡阮咸印象室內樂團、山東藝術學院齊魯彈撥樂團、香港阮樂集等團體來台演出,場場精彩,千萬不可錯過。
  新加坡阮咸印象室內樂團創建於2005年,由新加坡華樂團阮首席張蓉暉女士創立並擔任樂團音樂總監。樂團成員均為喜愛和熱衷於阮演奏藝術的青少年,其中多位是歷屆新加坡全國器樂大賽的優勝者是一群有著滿腔熱忱和默契十足的年輕演奏家。不僅在演奏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更是配合極佳,對各種風格,不同色彩的樂曲均有較高的領悟,把握適當,自然,又充滿活力。

我的來了...

  這篇文章寫的時間隔太久了,大概寫不出多少字......只能挑幾首印象特別深刻的曲子。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劉星的作品,充滿強烈的個人特色,雖然有時候感覺很像吉他音樂,但是卻也不讓人覺得只是單純借了吉他的技法,而是讓人覺得開啟了阮這個樂器更多的面貌。每每在那些快速的音符背後,感受到一種瀟灑、自負的美感,穿鑿附會地說,竹林七賢阮籍大概也就是會這樣玩耍他的樂器吧!《週二聚會》這樣一首阮的四重奏,依然讓人只要一聽就知道是劉星的曲子。四位演奏家默契十足,聲部之間也銜接得很漂亮。
  
  《桑伽姆》很有趣,新加坡最近來的曲子都不約而同地帶著南洋風味,將甘美朗結合在音樂之中!但以我淺薄的記憶,我只能記得有趣其他都想不起來了。《梅花操》是古典曲調,這個曲子本身就很好聽,阮的版本我覺得也非常合適作品的氣氛與音樂感覺,演奏的部分無法回憶。

  整場中,讓我無法接受的就是《雨後庭院》了!雖然聽下來後,我確實感受到這些演奏家的技巧實力,特別是在重奏時能夠接收到他們的音樂默契,但是到了合奏時,有許多詮釋上的部份我實在難以習慣,譬如在樂句的處理上,我總是覺得切得太過細碎不夠完整,像是《小河淌水》時我聽起來一直覺得缺少民歌演唱時那種悠長的句法。《雨後》聽起來不舒服的原因,除了樂句的語法與習慣的差距太遠,整個詮釋起來似乎有點太過澎湃又激昂了!畢竟這首曲子講的是

描繪作者兩人在舊金山的家中和Blackie(狗狗)在院子涼亭中玩耍時,
突然飄落一陣細雨從天而降,晶晶亮亮的雨滴灑落在草地上、花朵上‥.。
而雨後的彩虹浮現在泳池中,如神話般的景象呈現在眼前,
庭院中的花朵綻放著美麗與清新,綠草上露珠晶瑩,
從亭中觀賞這美麗的景象有感而做了這首樂曲。 

對於自然美景的禮讚以及心中幸福的感受,我總覺得感人的情緒可以含蓄一些更美吧!

最後是關於輪音密度,我真的覺得我被柳市寵壞了。彈撥樂團要做到像柳市協調性、縝密度都如此完全,恐怕是相當困難。只能說,不用搭飛機就能聽柳市的我,實在太幸福了。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三味線火花!講者與主持人的完美協調~

音樂名家經典講座  津輕三味線:新田昌宏
2013.6.6 19:00 台大雅頌坊
演講者、演出者|新田昌宏
主持人|陳貞竹

  自從找到貞竹老師之後(參閱三味線講座的意外收穫),她突破了日本方面的中文接頭人,直接與新田的經紀人聯絡,自此以後聯繫上的Bug宣告消滅,一切彷彿搭上新幹線流暢而優美。老師與我討論了幾個關於流程與內容上的問題之後,在新田來到台灣排練之際,透過貞竹老師我也收到了日本方面給我們的演講大綱。雖說日文於我如浮雲,但漢字以及標題階層我總還能分辨。

  這是一份非常詳盡的演講規劃,除了可以知道演說的主題之外,連一些關鍵的字以及確實何時要演奏都標明得清清楚楚,讓人放心不少。

  六號早上我與貞竹老師到了國家國樂團NCO,與早上也在那兒排練的新田會面,確認晚上的流程與細節,順道也觀摩了新田、馮少先還有林家瑋個別與NCO的排練。新田的經紀人Kajino Yasunori先生是個非常Fashion的大叔,親切、帥氣又可愛,我們針對開放觀眾上台體驗、全體流程、器材等部分進行了大略的確認後,便在中午和他們道別,我回到辦公室準備,貞竹老師回研究室趕論文,新田與Kajino桑與其他老師共進午餐後前往電台錄音。

  約五點半的時候,我們在雅頌坊集合,大家和NCO陪同的行政人員(明蔚、媛淇、逸庭)一起晚餐,六點的時候開始進行總彩排。這是我第一次有那麼完整的講座彩排!不是只有測試一下MIC的聲音、投影片能不能撥,而是兩位講者共同將要說的內容以綱要的方式帶過一次,讓後臺的工作人員能夠確實掌握內容,共同溝通音響、燈光、投影幕的變化時機,也是少數我真正能預估即將發生什麼的講座。

  然而真正來的時候我還是吃了一驚!因為彩排時新田每個曲子都只彈了一兩句,但正式來的時候,他每個段落的樂曲都是完整來的!除了原先排定在流程的曲目之外,他還開放了觀眾點歌,並彈了好多不同風格的樂曲來呈現他的三味線藝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莫札特土耳其進行曲。奧地利人所創作的土耳其風樂曲,被移置在帶有日本的音階上演奏,新田除了在演奏中展現了他的「炫技」能力,更棒的是他已經將這個「外來樂曲」轉化為他自己的語言!這場講座其實已經比他周六的音樂會演奏了更多首曲目,我和明蔚他們都戲稱這場講座已經是「獨奏會」等級了。我非常欣賞新田將自己要講的內容與曲目做了緊密的搭配,也很感謝他大方地表演了多首樂曲。

  一定要特別紀錄的,是貞竹老師!他是我開始做講座節目以來,最欣賞的主持人了!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他講話非常的快速又很緊張,但是很快的他就完全投入在與新田的對談之中。他充分地掌握了演講的流動速度,妥善的表達了講者的意思,同時也能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以一個學者的風度提出深度的引導,並對新田演奏樂曲的感受與看法,這些不但是因為他對於講座內容先用了很多心思去理解準備,更是他個人審美品味的展現。我想所有的人都不會認為他是一個來翻譯的主持人,也不會覺得這就是一場閒話家常的偶像粉絲會,長久以來在一場名家講座中我所盼望的風景終於呈現。

  過往許多講座,彷彿走馬燈在眼前跑。有時候,講者非常有自己的東西,也有很高的社會評價,可是有些講者太過隨興,過分的天馬行空使得主題非常模糊甚至與講題無關,如果也還是充滿啟發那也算是美麗的意外,卻偏偏也是有滿場糟粕之時(某位積極推廣某種生活美學的女性作家...)。有些主講的藝術家本身不擅言詞,必須依賴主持人的引導,然而臨場前才急就章,以致於討論的內容不夠深入,讓有心深入探究的聽眾抱憾而歸,也讓我不明白自己的投入有何意義。

  還是得說,感謝上天給我的幸運!讓我有了這麼棒的主持人,幫助我協調這場講座,也解除了長久以來我對於藝術講座的缺憾感。多麼希望,將來的製作都能夠是在這場的水準之上,也希望如果還有機會,自己能夠成為這些敬業而優秀的藝術家們一扇好窗口!

2013/6/14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民族?

  近來台灣有什麼大事?那莫過於菲律賓了!

  台灣漁民被東南亞海域的其他國家攻擊,對漁家來說應該也不是新聞了,只是從來沒有像這次這樣端上檯面,成為一個全民事件。台灣,你硬得起來嗎?你究竟,要對誰硬起來?

  昨天碰巧打開電視,看見名嘴說:「面對一個差我們這麼多的對手,為什麼我們不反擊?」感到荒謬異常!所以我們大吼反擊,是因為我們評估以暴制暴我們的能力比較強大?因此我們的台灣尊嚴就只在那些比我們「弱小」的國家上才理所當然?國際上的公理和正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爭來的,問題在於,怎麼爭?帶著武器去菲律賓找出兇手嗎?我想大部分的人也沒有勇氣進到菲律賓對著他們的政府提出什麼,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對著其實也是無辜的菲律賓移工進行民族自信心的重建而已。

  希特勒對待猶太人,何曾在意過他們的差別?看著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們跟著劇情又笑又哭,我們跟著主角感到不公,嘲笑美帝對中東人的欺壓與歧視罔稱民主人權之都,然後當聽見爆炸案我們所想的卻與美帝一致,「兇手必是伊斯蘭教、中東人」。或許有些人也看過影集《後山日先照》,原住民、較早移來的漢人、後移來的漢人(又稱為外省人)、日本人,裡面不論什麼人都有排斥異己的也有能鄙棄成見的。看著電視的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就是那裏面的「正面角色」,關上電源又常常彷彿超人換衣服。

  我一直記得,去北京演出的時候,主持人在台上一直說著兩岸人民共同的統一心願,當下氣得想要立刻起身離開舞台。只是我太孬了沒本事,所能做的,也就只有回台灣之後力行口說中國不稱大陸,嚴格區別國籍的分野。其實有前往中國參加過交流活動的人多少會發現,台灣處在一個多麼矮化的位置,這樣的矮化其實就跟一般人的人際交往沒甚麼差別,你沒有財力、沒有才華、沒有學識、沒有力量,你就沒有本錢去要別人對你另眼看待、去成為一個說話有份量的人。轉化成國家的角度來說,當你是個或存或廢對他人都無關緊要的國家時,光是內心的小宇宙澎湃激昂又能做什麼呢?

  以前看電影《ID4》時它讓我知道,人們在面對某個大團體時,會自然而然地結合成某種群體來禦侮,某一群人有了共同的傷害或利益,才會真正的靠攏。如果我幻想有一天地球真是個「村」,全村和樂融融萬眾一心,想必那就是外星人來攻打地球了!我們高唱著民族,努力去區分出我是XX人,目的究竟是什麼呢?說著我是XX人,企圖區分出我族或非我的人,是否知道你腦中的民族概念是經過歷史與時間如何的形塑?(至少,看一下Wiki吧!)誰真正知道,自己仇視的是誰,暴力對待一個可能連新聞都無法有時間看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就象徵了「我族」的榮光與正義嗎?

  公平與正義確實離現實世界太遠,菲律賓政府不以為台灣是個國家,台灣國民認為移工是低階的族群、美國說所有中東人都是恐怖份子、白人瞧不起黑人。誰能夠躲開人類世界的潛規則?我只希望事件用以提醒我們正視困境與問題,而非激起不理性的種族歧視。畢竟就像《怪物》裡面所畫的,當每個人都手持武器,我們再不能分辨誰將攻擊我,於是所有的非我,都在保護自身的前提下,成為消滅的標靶。

2013/5/15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看不見的手!

講到「看不見的手」,進入腦海的就是關於經濟學的回憶。市場中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供給需求之間,進行調節。

只是傻傻的我們是否曾想過,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多少看不見的手在運作呢?

前一陣子從寧寧的書架上,拿了買買氏《棄業日記》,內容記述了一個廣告人,深入台灣的鄉間與農林人們的第一手接觸。裡面有一段寫到落葉劑逾三千越戰退伍軍人患癌症,無數越南人患癌症、皮膚潰爛,新生兒畸形、無腦......而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全球最大除草劑製造商,也是現在全球最大的基因改造種子供應商,買買氏說:「我一想到這種恐怖的公司竟然對我每天吃的糧食有這麼大的主導權,晚上的山風還沒吹起,我的寒毛就一根一根地豎起來了......」

跟吳璠借了劉志偉《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這是一本行文十分碎念但是很幽默的書。在閱讀的時候,除了增廣許多早期台灣光復時期的見聞外,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從中感受到所謂「政治」的力量,有些或許過分歪曲以致於徒勞無功白花了許多納稅人的錢,但有更多卻深刻的改造了人們的風俗習慣,許許多多的刻板印象、習以為常,其實根本就是被人為刻意的塑造出來。我們常常覺得北韓人不可思議,其實換個角度來說,這樣的不可思議其實到處都在,只是我們沒發現到自己早就溫水煮青蛙了。
(你知道這些嗎?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獎勵飼養種驢貸放實施要點、健素糖的前世、小麥片-長壽麥、歐羅肥--從美國氰胺公司到台灣氰胺公司-立達良藥:善存、新寶納多、克補)

接著,想到我第一次去參加的社運,美麗灣遊行。為什麼山、土、海、景觀可以被私有呢?私有是合理的嗎?公共的景觀與我的房子、我的花園究竟差別在哪裡?誰可以決定又憑什麼決定誰能享有自然?看羅雷斯的時候,卡通所搬演的寓言故事,其實一點也不荒謬,或許有一天在看不見的手緩緩的推動下,山也BOT,海也BOT,就連吸一口乾淨而無須付費的空氣也是奢侈。

2013/5/8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NCO指尖對決

指尖對決
2013/4/11/四/19:30,台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陳澄雄
鋼琴|嚴俊傑
台灣國樂團彈撥組
台灣國樂團(NCO)

作曲
龍耀東方(茉莉花開) 作曲|劉長遠
台灣舞曲第六號             作曲|李哲藝
黃河鋼琴協奏曲             作曲|冼星海    編曲|劉文金
BREAK
一月四月(彈撥)         作曲|劉星
塔克拉瑪干掠影             作曲|金湘

電力十足的陳澄雄,不論是作為一個讓團員發抖的指揮,或是一個迷倒觀眾的指揮,我都超級愛他!

記得以前,訪談陳澄雄老師的時候,他曾經說他一生留學過兩次,一次在歐洲,一次是國樂。陳澄雄處理音樂團,很明顯以西方古典交響樂團的標準來要求,不管這樣的詮釋方式的評價為何,我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還是在於整個樂團對於這些標準的回應。畢竟我認為,很難有一種詮釋得到所有人的喜愛,重點還是在於是否表現出藝術家的意向與意念。那麼,今晚的演出成為一個整體了嗎?

劉長遠的《抒情變奏曲》幾年前在各種場合成為陳澄雄推薦的首選(我自己也曾經在兼任是國的時候在他的指揮下演出過),這次的《龍耀東方》比起抒情,演奏技巧難度用聽的是更高一籌。許多快速節奏的擊樂、樂隊交織,將動機、素材做了各種層次的結合,由於先行聽過排練,演出的時候我將大量的注意力放在這些快速音群的鋪排,並從緊密的堆疊中得到一種彷彿飆車的快感。「我沒有摔出去阿!」我覺得這首曲子如同抒情,需要被多次的演出以及聽,才能夠體會他的美,對於第一次聽的聽眾來說,應該要到最後茉莉花的主題完整呈現,才會有種「阿!我聽懂了」的感覺。

這次我特別喜愛的曲子有兩首。《一月四月》彈撥合奏,劉星的曲子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但想必讓演出的人又愛又恨。雖然整個來說是組合在一起了,但卻潛藏著崩解的緊張感在其中。另一首愛曲,是也需要被一演再演演到順手自然的《塔克拉瑪干掠影》。第一次知道這個曲子,是寫論文的時候他在各種討論「民樂」文章中經常出現,曲名濃厚的新疆風味但掠影二字又十分脫俗,於是在某次借樂譜的找資料時我也印了他的總譜。這次得到機會可以對著總譜聽現場,非常開心。(如果能夠演一次這個曲子就好了...)我很喜歡指揮在這兩首曲子所帶來的詮釋,喜歡他簡潔與華麗並存的指揮語言,充分和《塔克拉瑪干掠影》的音樂形象結合。

在演奏安可曲時,《離別曲》有一句慢起漸快樂團竟跑到了指揮前頭,指揮立刻跳離了原先的離情與浪漫氣急地對樂團射出殺氣,那一瞬間真是經典!整場音樂會中不乏這類似的時刻,就以這最後一殺作為代表。整體來看我實在滿喜歡這場音樂會,雖說演出總難百分之百,但是追求卓越,是音樂家的天職吧?



PS.關於《塔克拉瑪干掠影》,可以看看作曲家寫的文章〈我寫民族交響音畫《塔克拉馬干掠影》〉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看戲:十三角關係

去看了表演工作坊的《十三角關係》。

整場戲看下來,覺得整個速度感很流暢,演員的口條、表情都讓人可以入戲。雖然我一直覺得「安琪」講話口音跟父母差異太大,太像旁白,但想想這個戲中她本來就是個特異的存在,這麼一想又覺得還好。與其要說他是演出一個「真實」角色,我倒覺得他更像是一個引導觀眾看戲的戲中他者。

在觀看表演的時候,我們總是選擇其中某些成分來放大自己的共鳴,就如同孩子會想到父母的爭吵,夫妻想到彼此的爭鬧。整齣戲中可以討論的議題很多,但我覺得這些議題並沒有交織成複雜、混亂的失焦,反而提供了每個人思考的觀點。我不是個對戲劇有研究的人,看的戲也很少,所以也就只根據自己特別有感覺的地方做一點紀錄。

安琪說每個葉琳想要控制他,是因為葉琳從來沒有能力控制些什麼所以渴望控制安琪,讓我想到許多「大人」,總以為能掌控「小孩」,所以或者是年紀、金錢、權力,他們彼此交織成就為人們互相觀看、評價的方式。每個人都真心的渴望被觀看到「真實的自己」,希望被無「條件」地接受,但是卻總互相勸戒、評論,斥為無稽的天真,我們是多麼的害怕缺少了「現實」之後可能面臨的匱乏。或許人生本來就沒有純然的「心靈」與「現實」之界,但是人要如何活著才能夠心中平靜呢?我們究竟如何成為自己,又或者終生努力於變身?

我很喜歡這齣戲中演員的肢體,非常的漂亮而恰如其份。周揚飾演的葉琳,讓我覺得若我是男人應該也要傾倒了吧!作為一個達官顯貴都要拜訪的小三情婦說服力十足。最後,我真是喜歡宋少卿的表演,在誇張的表演中讓人不感受一絲造作!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三味線講座的意外收穫

  春假前的星期二,4月2日下午,循著腦中不準確的師大地圖騎車到了一家很可愛的店「小南風」,之後出現了一位完全看不出真實年齡的瑜珈系女孩,讓我有了一個愉快的午後時光!

  找到陳貞竹老師,是一段曲折的過程。因為和NCO合作,6月6日將在藝文中心舉辦津輕三味線:新田昌宏的講座,這個日文的講座可無法像之前的英文講座落下一句「台大學生想辦法自己聽懂英文吧!」。於是,尋找一個既有音樂相關學養、日文又流利的人成了我的難題。本來我以為可以找王櫻芬老師,沒想到當老師聽到要台上日文對談時,立刻給了我一個NO,然後推薦我找北藝大的李婧慧老師。寫了Email給李老師,李老師很親切的回信給我(寫信給不認識的老師真的很緊張,深怕會失禮。幸好很熟的櫻芬老師對我很好,不熟的李老師也對我很好啊!),通了電話後她告訴我日文對談他也沒有把握,但她推薦我一個以前北藝大的學生。於是,我找到了貞竹老師!這位充滿青春氣息專門研究冷門學問的學者(博士論文題目:《荻生徂徠的詩書禮樂論─關於其理論的成立與實踐》,日本廣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科國際社會論專攻比較文化。至於甚麼是荻生徂徠,借一下維基百科)。

  與貞竹老師見面的午後,他開始就先問了一些關於我的事情,我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關於我怎麼做了國樂工作、怎麼又沒做了、怎麼從財金系變成了音樂學所、怎麼來到藝文中心,也述說了我在想法上的困境。然後他也與我分享了一些做研究的困惑,譬如:這些冷僻的學問對世界真的有幫助嗎?(做文科的人常有此類想法)。最讓我驚喜、感動又汗顏的是,老師將他認為可能的演講對談內容,先做好了一份大綱來與我討論,讓原先對於這個講座感到無比模糊的我,得到了一個思考的依據。如果沒有遇到貞竹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從到藝文中心工作開始,我就是從演講類的業務做起。然而這幾年以來,我卻總是面臨類似的問題--演講內容的高度不確定性,特別是藝術家來演講,經常是天馬行空(但,我遇過最失控的就是某位名作家經營某個區域的生活美學推廣),有些由於是透過其他單位轉介無法直接聯繫或溝通,所以沒有辦法先確認演講內容,又或者是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設計去與演講者對話討論講綱。在這個情形下,有些講座由於講者本身的組織性夠,也很有想法,所以沒出什麼問題,有一些則是讓觀眾丈二金剛模不著頭腦,有一些是深度不夠流於片面浪費了講者的內涵。或許我也不能接下來一口氣就什麼都到位,但加強外援以及強化自己對講座內容的知識,恐怕是我之前嚴重缺乏的,我想這也是造成之前每場講座都彷彿擲茭的結果。畢竟辦這類節目不是一個模板套著走,「人」的能力實在太重要了。

  最後,貞竹老師允諾要幫我成為與新田的窗口,直接與他溝通講座內容,我除了膜拜還是膜拜!(畢竟完全沒有日文能力的我實在無法直接溝通)老師也答應我,之後可以幫助我一起構想節目。雖然目前我還沒想到能做什麼,但是,能夠得到這樣的幫助,真是讓人充滿希望!

2013/4/16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海島音色之沖繩三線計畫之一

海島音色--沖繩三線二三事_緣起與前置
2013/5/24-25
主要人物:曾健裕,通稱Kenyu,以下簡稱,Kenyu!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事情,可以看http://tw.sports.yahoo.com/article/aurl/d/a/110826/2/7bw6.html,或是在臉書搜尋 海風樂團。

緣起

去年因為俐安的朋友介紹,安排了三線演奏家Kenyu和吉他手小何到了鹿鳴廣場,在雨中進行了一場午間演出。雖然下雨影響到了觀眾數量,但還是有不少人撐著傘駐足欣賞,我從Kenyu閃閃發亮的雙眼,在雨中看見了陽光與海洋!

  這就是我下定決心要辦一場Kenyu與海風樂團專場演出的起點!

  之前就有聽說,俐安的學姊帶學生到老師那邊參與罐頭三線工作坊,我想如果要能在演出之外帶來更多交流,開個工作坊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於是在某個Kenyu來台北授課的中午,約了午餐討論演出還有工作坊的事情,想不到事情就這麼決定好了!沖繩三線是當地居民常民生活的一部分,在美軍佔領沖繩時期,沖繩人因物資缺乏發展出以罐頭製作三線的文化,有趣的是,藝文中心所在地雅頌坊,也是個美軍遺跡。這是否冥冥之中有些什麼命運的關聯呢?

  既然已經又有上午工作坊,又有下午的戶外同樂,還有晚間的專場音樂會,貪心的我希望可以再加進一些什麼。搜尋腦袋,記得以前看雲門流浪者計畫得主的資料,曾經看到一位至沖繩學染布的流浪者,我想若能結合一場講座,這就算一個完整的系列活動了!我翻開這學期收到的雲門流浪者PDF開始查找,結果沒找到染布流浪者(因為年份不同...),卻翻到另一位到沖繩學三線的流浪者!火速寫了信給承辦人,快速得到回音後這個系列又增加了一位很棒的文史工作者、攝影師暨流浪者--張詠捷

  此時,我腦袋想起一句來自琵卓河畔書上的句子:「當你真心想做某件事情,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夠老梗了)

罐頭工作坊前置

   罐頭工作坊的首要工作,就是蒐集罐頭......為了得到數十個合適作為共鳴箱的罐頭,我在臉書還有各種私人管道散布消息,獲得了許多朋友的贊助,大宗奶粉罐外,也得到一些特別的餅乾、蛋捲盒。整個蒐集了近五十個罐頭。三月底時,為了確認收到的罐子數量,也希望能夠幫上Kenyu一些忙,我安排了一個兩天一夜的台中之旅前往海島音色工作室,進行罐頭穿孔工作,同時也參觀了老師家那些琴桿、琴軸的原料,深刻地感受到藝術工作者的熱情與困難。如果不是Kenyu的爸爸正好會木工,這些小量材料光是找專業木工切型就已經入不敷出了!罐頭的加工耗費了五六個小時,在三個人工業泰勒化的分工下,一個使用切割具、一個敲出孔、一個整形,腰酸背痛!真不敢想像如果沒來這趟全部都讓Kenyu一個人做將會多麼慘烈。

除了協助切罐頭,為了搶先體驗盡責地徹底了解工作流程,也率先製作了一把罐頭三線。在做的過程中一邊和Kenyu討論哪些動作可以留給學員、哪些我們先處理,也發現還有很多問題要規劃,譬如學員分組、各組工作流程分配(以免塞車)、講義的編寫、工作人員應做的事前訓練、需要購買的其他零件...等等事項。

  這次台中行,深深了解這個工作坊的背後的辛酸與汗水,製作大量的組件材料實在辛苦,但是在台北我的人脈又不足以找到技術上的支援(雖然有人願意借我器材,但是卻找不到會做又能義務教學的人)。幸好最後在Kenyu的爸爸阿莎力的答應幫我們從原先的35件改成45件,否則工作坊能收的人數就要減少了!

  另外一個有趣的插曲,是在老師的工作室遇到了打沖繩手鼓與和太鼓的櫻桃老師!櫻桃老師早就計畫了5/25要帶學生來台北看海風樂團演出,一陣快樂的喝咖啡、吃餅乾外加聊天,下午的廣場活動就增加了龐大的鼓群演出!回到台北後過了兩週,沖繩物產也來聯絡了!(再次回到老梗)其他有關的事項留待下篇囉!

2013/4/12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台北地圖音樂會

台北地圖音樂會
2013/3/26
中山堂
主辦|台北市政府
演出者
        指揮|瞿春泉
        演唱|王治平、謝宇威
        台北市立國樂團(TCO)、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合唱團
曲目
《超時空的城牆》作曲/鍾耀光
《城市、樂活、台北》  組曲 給獨唱、合唱團與國樂團
  1.〈Take me to my home town〉作詞/王若琳 作曲/王治平
  2.〈樂活台北〉作詞曲/謝宇威
  3.〈台北的天空〉 作詞/陳克華 作曲/陳復明
中場
《台北地圖》12作曲家+12位導演(依演出順序)•
萬華區〈艋舺~澤厚民豐〉             王乙聿、林靖傑
士林區〈來去士林夜市〉               李哲藝、林瑋隆
大安區〈金華煙雨紫藤慢〉             吳宗憲、吳珮芸  (節目單前面打成金華煙「與」...)
松山區〈松山先生的流轉〉             巨彥博、龍希武
大同區〈源〉                                     林心蘋、陳芯宜
中山區〈霓虹.耳語.一眼繁華〉 王雅平、林娜
北投區〈湯之舞〉                             陳怡慧、鄭卜元
信義區〈蜃樓〉                                 劉至軒、黃鼎鈞
文山區〈聞山〉                                 張宜蓁、陳怡分
中正區〈台北小步〉                         賴曉俐、韓允中
南港區〈超越時空的對話〉             蘇珮卿、林育為
內湖區〈北湖山春〉                         梁啟慧、梁啟慧

整體來聽這場音樂會,最大的問題就是整個樂團呈現一盤散沙的狀態,指揮控制不住樂團的情形無所不在,有些情節較嚴重處,幾乎已經闢美一般學生樂團。如果光是在速度上樂團與指揮的歧異性都能大到干擾觀眾,就不用談到其他音量、表情的詮釋,以一個職業樂團來說,我很驚訝怎麼會有如此的現象。第二個問題出現在王治平、謝宇威的節目,整個音響的音量平衡還有EQ非常的差,不但難以聽見演唱者的咬字,歌唱與樂團混雜一氣。謝宇威的演唱我是曾經近距離聽過的,像這樣一個正式的音樂會居然能把他的聲音糟蹋成這樣實在讓人傷心。

第三個問題在本場的主打--台北十二行政區的微電影與音樂創作。一首一首的心得此處暫且省略,整體來看,影音關聯甚低,樂團延續上半場的演奏傳統,此外有幾首音樂與影片的結束時間相差甚多,自然更遑論影音的同步。分別影音來說,其實當中許多音樂作品都是十分傑出的作品,不論是採用新穎的語彙亦或傳統、民族的元素,都能有其雅致之處,閉上眼不失為一場精采的委創發表會,只是若是考慮到作品的完整性,有些作品在後段顯得有些收束不了;影像的部分其實較音樂更容易直接與行政區印象結合,也較音樂能優先吸引注意力,但大部份影片在中後段顯得疲軟無力,又或讓人感覺只是聯篇風景的連綴,雖然漂亮但說實話卻不具影像畫面的藝術審美感受,也少了影片敘事的趣味。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影片與音樂的連結問題。或許有些是先有音樂後有影片,有些反之,也有可能是導演作曲家共同設定基調再一起發展。十二個作品中,唯有萬華區完成了影音共構的任務,其他如大同區雖然影片有廟宇音樂有北管,然兩者出現的時間差無法忽視,其他更多的是讓人以為演錯段或播錯影片。類似的影音音樂會,2012NCO的「故事島」恰好可作為一個對照。「故事島」整體音樂與整體畫面讓人感到意境和諧,但讓人覺得各段畫面與音樂可交換搭配,而且音樂雖好聽卻感受不到「國樂團」的個性稍可惜(在國樂的音樂部份台北地圖顯然整體技高一籌),但不論如何整個欣賞完總是看了一個完整的作品。台北地圖十二個作品欣賞起來宛若近二十個獨立創作,實在太過具有違和感!究竟這樣的委託創作應該以影像為主還是音樂?又或者兩者可共同為主?這一次的經驗讓我察覺到,類似的演出雖然基於習慣我總是先覺得音樂沒有配合影片,但是換個角度,如果像這次只有曲目介紹沒有影片介紹,那麼影像不也沒有契合音樂不是嗎?

另一個有意思的部份,是共同愛用的意象。第一名是寺廟,僅信義區無,再來有山水、傳統市場、老人與小孩。究竟這些共同元素的選用有些什麼暗示,再行討論應當也很有趣,但此處就先暫時打住吧!

我同意這樣12*2個作品的正面意義,她讓我看見許可多不同的創意能量,但我還是期待這樣一個好企畫,能夠凝聚更多共識、更仔細地被執行。除了導演與作曲家彼此的共識與作品連結,執行演出的指揮、樂團與音響等幕後團隊也應該更敬業、更用心地完成任務。所謂藝術,畢竟積累於無數細節之中。

2013/4/7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張國勇_音樂會「傾城之聲」


傾城之聲
演出者|指揮/張國勇、聲樂/吳碧霞、笛/劉貞伶
    台灣國樂團
時間|2013/3/2219:00
地點|國家音樂廳
主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曲目
《慶節令》  作曲|王寧
《陝北四章》 作曲|程大兆 
《阿佤山》  作曲|郭文景
《古槐尋根》 作曲|趙季平
《枉凝眉》  作曲|王立平  編曲|張列
《春江花月夜》編曲|徐景新
《瑪依拉變奏》編曲|黃學揚
《木偶之歌》 作曲|奧芬巴哈 編曲|黃學揚
《夜鶯》   編曲|劉昱昀
安可:《一杯美酒》、《火車托卡塔》

在講座到音樂會之間,我又到了NCO觀摩彩排,這次先遇上的是管樂組組練《慶節令》還有《火車托卡塔》,之後聽了樂團排練了三首合奏曲與一首樂隊的安可。這次的排練中比起上次,更讓我感受到張國勇的音樂風格,然而這次幾乎都是順排過去,我也沒有太多機會確認我那微小的感受,直到音樂會的時候才真正確認我的感知。
整場音樂會,NCO的音樂非常的飽滿和諧,銳利、嘈雜的聲響都消失了,整個樂團訓練有素地結合為一個整體,或許有人會覺得缺少了一些平常聽「國樂」慣有的特色,太過「西樂」但我認為整晚樂團所奏出的聲響確實是相當悅耳宜人,也符合之前指揮在講座上所提關於他指揮「國樂」團的訴求與方向。樂團的曲目中,我最喜歡的是《阿佤山》。學姊說排練時指揮提到「阿佤山速度要慢點,那邊的人民是很苦的,不要演得像開Party」,確實在我聽過的詮釋中張國勇的速度是偏慢的,但是這樣的慢速卻恰到好處的表現出某種困頓於現實中的凝重感。《古槐尋根》就有些可惜,一直上演樂團追逐指揮的情節。《慶節令》一曲我在排練時看過總譜,這是一首我很不熟悉的樂曲,但看著總譜心中只浮現一個字:難!聽說這首曲子也是此次的每日必排。演出時樂團的節拍雖在某些段落(特別是接到擊樂16分音符時)讓人迷失,整體來看已達到一定程度的精準整齊,但我想這首曲子要真正展現他的優美之處,恐怕還需要被更熟練、更經常的演出。以中間嗩吶、京胡及其他幾樣獨奏樂器的段落為例,雖然拍子是對上了,但怎麼聽都只是卡在格子上而非融合為一個整體(參考網址 香港中樂團《慶節令》片段)。《陝北四章》貞伶老師的技術就是好,感覺再難的曲子他也是輕鬆從容。
再來一定要來記錄一下吳碧霞了!記得第一次知道她,是在陳如祁老師家看DVD,這是我第一次覺得女高音好聽。經過網路一番搜尋外加後來買了幾片CD,以及之前終於聽到的現場演唱,就更被她的魅力吸引。吳碧霞唱歌結合西方美聲與民族唱法,其雙聲帶厲害之處以不需贅言,然而除了中外皆能擅場,我最佩服的是她在舞台上的風度以及「表演」,不論是喜是悲,淘氣的或端莊的,都帶著一份優雅與貴氣,真正是閃耀明星風采!演唱中有一段,吳碧霞的手勢配合高音展開接著在頂點尾收音,接著在樂隊主奏過程中她緩緩收回雙手,等手到了身體位置前不多不少就是要接著唱下一段,整個場子的「氣」就這樣掌握在她手中,真真正正是恰到好處,沒有任何一點快慢之差,顯示他確實完全是融入於音樂之中,而非做作矯情來「演」!當然,吳碧霞每個高音都那麼飽滿,收束優美扣人心弦,全場觀眾的掌聲相信全是發自心底的喜愛與敬佩。
安可曲《一杯美酒》其實有點可惜,感覺上少了安可曲收束的甜點作用,大概是《夜鶯》的精采度太高了,另外也是這一首樂隊似乎有點壓住了她的表現。在聲樂曲中,樂團其實有滿多地方都與她脫節,但記得有一個地方陳俊憲老師演奏的笛子要一下一下跟著聲樂,那個部分笛聲完完全全的服貼住人聲,完美而讓人讚嘆。《火車》相當精彩,難度這麼高的安可曲幸好效果也十分棒!下面附上竹青的演奏,另外在優酷網上我還找到了張列所編的交響樂版,網頁上也說明了從羅大佑《火車》到《火車托卡塔》的一些討論,值得一讀。






說完了演奏家,來說一下國家音樂廳的音控............實在是............吳碧霞彩排的時候我想麥克風的情形應該跟演出一樣吧!到了高音那經過擴音後的刺耳讓人瞬間耳鳴,身為專業的表演廳,在這方面的音控居然沒有任何的應變之道。用老公務員的態度作音控之所以一直沒甚麼大事出來,是因為音樂廳本身經常性的演出少用到複雜的擴音系統,多半採用原音,但是,總是該考量一下現在的演出常常有很多複雜的多媒體結合或新的音響嘗試。只能說,加油吧!

整體來說,這是一場很愉快的音樂會。自然對於音樂詮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偏好,但基本上這場音樂會在技術層面上讓人安全無虞,審美層面上已經有很明確的意思表示,真正讓我舒服又開心!這麼好的音樂會,多來幾場吧!

最後附上一段勇哥的訪問...

2012/3/27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張國勇_台大藝文中心音樂名家經典講座

音樂名家經典講座指揮:張國勇
演講主題|享受音樂



時間|2013/3/1919:00
地點|雅頌坊
主辦單位|台大藝文中心
  

  上次張國勇來到台灣與台灣國樂團(NCO)演出那次剛好沒有到場欣賞,這次由於和NCO合作辦講座的關係,特地在講座之前先到NCO觀摩老師排練,以彌補我的「不熟悉」。雖然最想聽的合奏曲都錯過了,只聽到聲樂曲的伴奏排練,但仍從中看見許多指揮家的獨到之處。老師以其獨特的幽默風趣方式,快速地解決樂譜與樂團的各種問題,無論是刪減聲部、移動八度、調整和聲,這些小小的事情背後都是經驗與能力的累積,經過他的調整,整個聲樂伴奏聲音都更清楚澄澈,也可以想像加上聲樂之後的層次感。
  
觀摩排練之後回到辦公室準備晚上的講座,心中對於來參與講座的人數有種忐忑不安的感覺。畢竟對「指揮」有興趣者其實數量極少,台灣人又老愛追著「明星」跑,如果講究「績效」的話,這樣的講座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機率超高,最重要的是感覺對來演講的老師很失禮。晚上老師來了之後,我和老師討論Q&A的流程,他說了一句「來聽這種講座的不會多人啦!」,讓我整個放鬆了許多。我想到上次閻老師與錢總監來演講,其實人數也比我預計的少,但是我更記得的是兩位老師對於「人少」一事的見解,這個觀點成為鼓勵我努力做出有「價值」節目的一大動力。(參考 20121130樂之緣--激情托起夢想(閻惠昌、錢敏華對談)一文)回到主題,總之我對於老師能夠很清楚知道這個講座的困境,感到非常的感謝......(說實話,我也還是覺得很不好意思)。

  講座開始,老師提出了「藝術有社會功能」的論點,他認為藝術家有責任對社會做些什麼,因此除了對聽眾展示高質量的音樂會之外,也經常利用機會做藝術、音樂相關的演講。「享受音樂」這個命題看似淺,實質上卻包含了深層的審美議題。

  音樂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在哪,它的功能是什麼呢?以市場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投資一定要有回報。那麼音樂、藝術的回報是什麼?是發行量?收視率?票房?來說,老師很誠懇的說,以古典音樂、嚴肅音樂或是國樂來看,投入的錢要換算成實際的資本回收(比如:票款),要賺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收益在哪?老師分享了他的日本經驗、俄羅斯經驗作為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對社會來說,文化與藝術當中所存在的強大的儀式感,加上藝術帶來的「美的感受」,創造了優美的秩序,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提昇文明程度的平台。對個人來說,音樂更是具有強大的撫慰作用,透過抽象的存在,音樂提供了人的心靈無限想像空間。

  音樂的美是很值得探討的,它的存在如此難以捉摸,他究竟如何讓人感受到撫慰呢?老師說他經常在演講時都被問到「聽不懂音樂怎麼辦」,接著以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以及俞麗拿演奏《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為例,告訴我們音樂並不是要拿來聽懂的,它是直接打動心靈,只要好聽就可以了!很多時候音樂的魅力與作用來自於聽眾對音樂的熟悉感與親近感,似曾相似的共同感就可以引發內心的共鳴。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音樂審美的文章,老師所說也並非是一家獨創,但我覺得他能夠用很淺顯的話來說明是非常難得的。

  我相信多數音樂的意義建築於人的社會經驗,建築於人心本身受音樂所引起的共鳴感,主動審美所獲得的滿足度以及引發的想像力,遠高於被動審美所能達。老師提到他在俄羅斯留學時看見的社會,是一個不論物質多麼缺乏都不能少了藝術欣賞的環境,多數普通人都能對嚴肅藝術有自己的審美觀點。這樣的氛圍來自於從小每個人就都到專門的藝術學校接受教育,因此他們對於藝術是親近而熟悉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從藝術當中獲得很深刻的審美滿足,若非這巨大的審美滿足感創造了心靈的需求,他們又怎麼會啃著一個蘋果當晚餐也要買上一張音樂會的票呢?換一個大家可能較熟悉的例子就是中國傳統戲曲的票友,他們對於戲劇中的每個詞、每家每派的音與作派都能掌握,因此他們在看戲的時候已經不是單純看劇情,更多的是去體驗當中不同演員、派別在「美」的不同表現,因此每個票友可以說都有他們自己的審美標準,他們看戲所得到的美感收穫絕非一般門外漢的驚鴻一瞥而已!以此延伸,聽音樂之前做功課雖然犧牲了一點新鮮感,但是卻能在審美的深度與滿足上有更多的回報。

  這場講座有許多學「國樂」的朋友,此行張國勇抵台也是為了與NCO的演出,自然也談了一些關於他對於「國樂」的想法與看法。十年前張國勇心中覺得「國樂」就是鬧又亂,後來因緣際會下帶了浙江省民族歌舞劇院演出,才發現國樂作品其實已經跟他想像中很不一樣了,當代中國許多有名的作曲家都紛紛為了「國樂」創作新曲。加上強烈的民族意識以及對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現在張國勇也是「國樂」指揮的一圓了!然而「國樂」這一發展中的樂種,對指揮來說充滿挑戰,這個「眾口難調的艱鉅任務」,必須仰賴指揮、音樂家在審美趣味與觀點上取得調和,再加上作曲家部段的藝術實踐與嘗試,才有可能在音色與配置上得到調和

  既然身為指揮,觀眾Q&A時也問了一些關於指揮的問題。指揮在台上風光無比,然而老師很誠實告訴大家「指揮是一種高危質的行當,85%會遭到淘汰」(恩,在場我認識做過指揮的人頻頻點頭),同時也透露出許多當指揮的難處,以及他帶團的原則。張國勇認為指揮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具備人格魅力,將無法使音樂家跟隨。那麼,如何成為一個「八面玲瓏的受氣包」呢?張國勇談到不同聲部音樂家的個性,譬如「管樂不馴服,弦樂中段多從眾」、「擒賊先擒王」,每個句子都精簡有力卻又準確地道出事實。建立了對個性的瞭解之後,再經由「語氣和善、內心剛強」、「對事不對人,尊重演奏家的人格」、「衝突難免,原則不能改」種種心法,收服不同樂團。然而,我想除了這些高EQ的處理方式之外,如果指揮家的藝術內涵不到為,樂團的音樂家也不能夠心悅誠服吧!(非常喜歡老師在討論「國樂團」聲部的音色與聲音特性時說的許多話,在此就不一一寫囉!)

  有關張國勇的「國樂」,「傾城之聲」音樂會是一個很好的實例!他的指揮與那一夜的NCO,充分展現張國勇對「國樂」音色、音樂的審美觀點。這就留待下一篇文章吧!

2013/3/25
(攝影:林芳如)




     

鬪陣:NCO與九天民俗技藝團聯合演出



鬪陣:NCO與九天民俗技藝團聯合演出
2012/11/1,19:30,台北國家音樂廳
樂曲的類型分為:九天單獨表演、NCO單獨表演、九天+NCO擊樂、九天+NCO全團

傳統民俗文化/技藝為了因應當代生活被舞台化、藝術化,以期能被保留、轉換做為另一種文化的根源、新藝術的資產,而不僅僅是記憶中的骨董。九天民俗技藝團就是其中一例。

九天的樂曲在剛開始演奏時我還能專心,但隨著巨大的音量以及規整的高潮模式不停被重複之後,我感覺到自己無法控制地出神。舞台上的呈現與其說是「鼓樂」、「音樂」、「舞蹈」的表演更應該說是民俗技藝文化的展覽,個人從中很難感受到純粹音樂、肢體的藝術審美趣味。但若是將台上的展演,單純看作是民俗文化的呈現,卻能讓我覺得興味盎然。

九天的介紹寫著「將民俗技藝提升至劇場藝術文化層次」,這句話讓我想起當年考研究所面試時被櫻芬老師問的一句話「你說改良口傳心授為記譜,記譜一定比較好嗎?口傳心授比較落後嗎?」在此我無意對民間廟口民俗與劇場藝術文化進行上下層次的區分,但我以為兩者之間對於所謂「音樂」、「舞蹈」、「戲劇性」的需求必然有很大的差異。九天的音樂監督者是否思考過九天所演奏的鼓樂在這個場合中的角色?它是一種藝術性的表演或是單純的民俗搬移至殿堂?九天有考慮過室內與室外演出的不同嗎?如果是「劇場藝術」,即便都是室內也必須因應不同空間調整展演細節,那樣持續大規模的音量跟樂曲模式在室內廳堂欣賞久了實在讓人無感麻痺。另一個當天九天演出重要的問題是金屬樂器與鼓類的音量十分不協調,特別是作為重要收束樂器的低音大鑼,幾乎不能發揮任何功能,在巨大的鼓聲推動與熱烈的肢體之後總是差那麼一點上不去音樂的高潮。陣頭表演除了「音樂」的部分外,肢體的表演性也是相當重要的,九天若是考慮將陣頭發展為劇場藝術文化,對表演精準度與精密的要求必須更高。

寫到這裡或許有很多人會覺得我對九天很沒好感,其實並不是。我對於能夠探索自身文化並親身力行種種變化的九天非常佩服,但是我更相信如果九天企圖成為雅俗共賞、能廟口街頭也能藝術廳堂的表演團體,就必須更去思考所謂「藝術化」必須具備的條件。

講到精準、精密、精緻就不得不為當天NCO的國樂演出感到遺憾。

整個樂團呈現出的混亂、散漫實在是讓人想要奪門而出。對照以往聽過的NCO演出,不禁再次感嘆:這個樂團的彈性實在是太大了,集中與渙散的光譜差異也太大了!特別是在協奏曲的時候,充分感受到獨奏家--葉文萱、張君豪--演奏時對音樂、對精準的投入,也對照出樂團的混亂,例如《神曲》剛開始時的樂團,若只用耳朵聽真會誤以為樂團正在試音。獨奏家讓人進入音樂,指揮與樂團再把人帶離音樂,讓人難以投入。

至於合演的曲子開場的NCO擊樂加九天真的是沒搭好,或許是因為真的沒有什麼時間磨合,但是,身為買票看職業樂團演出的觀眾其實不在乎原因。樂團+九天的部分,《垓下大戰》一曲不知是演奏或是先天的問題,整個音響表現非常不平衡,和聲與旋律的層次混雜,對於這首重新將十面埋伏編曲配器的樂曲,我實在很難通過這次的表演對它產生審美上的好感。此外,關於《垓下》,我對於節目單上寫的「作曲」一詞非常反感,我以為這樣一個改編的作品,不應在節目單上稱為「委託創作、世界首演」,這八個字近年似乎已經到了一個濫用的境界。

  這幾年不管是TCO(及其子團)還是NCO都很頻繁在做跨界的演出,這或許反映出的是台灣甚至是世界的潮流,但我仍不禁想問,國樂團與其他演出團體的「跨界」組合究竟希望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呢?是希望激盪出不同的藝術火花嗎?(火花會不會真的只是火花燒完就沒了?)還是希望能夠替國樂團發展出新的路線與走向?國樂團的跨界演出是否已經落入某種模式的僵化呢?有沒有留下什麼經典的跨界之作呢?如果沒有,是否只是嘗試還不夠多而已呢?如果國樂的跨界已有讓人念念不忘的經典,那是什麼呢?跨界而來的觀眾到底是為誰而來?國樂團有趁這個機會展現出自身的美嗎?有時候我欣賞了某些我不熟悉也不生出「喜歡」的藝術,但還是會被當中的某種藝術的精緻與意念所打動,那些跨界而來的觀眾面對國樂團也會有這種感覺嗎?

綜觀整場音樂會的安排,其實看得出國樂團透過「陣頭」、「廟會」等主題來延伸發想曲目的用心。然而,整體的演出效果實在是讓人遺憾。雖不知原因為何,但是,還是那句老話,身為買票看職業樂團與專業指揮演出的觀眾其實不在乎原因。

希望我喜歡的可以更好......

2012/11/6修改 2013/3/26再修

20121130樂之緣--激情托起夢想(閻惠昌、錢敏華對談)

  之前參加NCO指揮營,得到了邀請閻惠昌老師到台大演講的機緣。

  一直在思考,究竟要請老師來談些什麼?在來來回回翻看港中資料、網頁時,又突然想到,「如果也邀請錢總監一起來的話也很棒吧!」於是便寫信給港中節目部主管麗娟姊,討論是否能夠邀錢總監另講一堂藝術館裡的講座。獲得允諾之後,因為時間的關係原先想像的兩場只能併成一場,新議題就變成了「該如何請他們對話」。

  很多薰風或是國樂背景的朋友,都希望聽閻總監講些音樂上的東西,但是,從「臺大」的角度來看這場對談講座能否有不同的面相?因此最後設定了「音樂與人生」、「藝術管理」與「文化使命」三個主題,而放下了「音樂」這個主題。消極的考量點,是據說此行以及十一月中閻老師到台灣有在其他科班院校也進行講座,希望避免主題重複;積極的考量點,是希望能夠同時善用機會,透過兩位總監的互動來挖掘一些新的寶藏,特別是希望能夠把平時大家沒注意到的「行政與藝術互動的重要性」部分展現出來。國樂在台灣要像港中在香港那樣做出一個品牌,當然不是一個講座就可以一語道盡,有許多knowhow也不可能就這樣傳授,但或許這可以作為某種反思的起點。
 
 實際在節目進行的時候,以錢總監的港中case stydy為主軸,配合閻老師適時的補充、說明,與原先設定的「從閻惠昌的音樂理想為起點,進入港中的實踐實例來對照錢敏華的藝術管理實務與理念」有些出入,但是卻也有許多意外的驚喜。在講座與對談中,展現出藝術總監與行政總監對彼此的信賴與尊重,更看見樂團、音樂家、藝術行政者的遠見與抱負,讓個人的志向、藝術的生命、企業的利益相互結合、發展、茁壯。

  我非常喜歡當中提及的「咖啡何價」、「全民皆兵」以及「目標客層」三個概念。「咖啡何價」以「情人節」做為一個鮮活的案例,說明藝術團體如何去增進自身的附加價值,去創造藝術更大的市場與商機,從而作為永續發展的資本;論述「全民皆兵」的概念時,閻總監將對於音樂的細節與全盤關照的能力延伸到對公司的全方位關注,樂團的總機、團員在外的形象都納入團體發展的考量,值得所有團體(不分是否藝文)借鏡!「目標客層」錢總與閻總談到有關樂旅中國系列的緣由與發展,也讓身為節目策畫的我感觸很深!當天舉辦講座但是觀眾數量不多,其實我一直覺得對講者很不好意思,但是一場音樂會、一個藝文活動、某個藝術的價值絕不能取決於觀眾的多少而已,重要的是如何將藝術真正的植入適當的對象心中,並將眼光放在未來的發展上!我感受到他們兩人完全沒有因為觀眾數量不多,而對這場講座有任何的敷衍,相反的,他們將這次與會的觀眾每個人都視為可能發芽的種子給予最大的關注!對於每一個發展的可能性都認真對待,正是他們敬業態度與眼光的寫照。




  在Q&A的時間,有位觀眾詢問閻總監是否考慮要自行作曲讓港中演奏,閻總監表示有許多優秀的作曲人才更需要這個舞台,他是指揮,他不會去壓縮作曲家的舞台。在講座末大合照後,錢總監一直把閻總監推到中間與觀眾合影,自己則自然而然地避到台側,讓鎂光燈落在藝術家身上。藝術團體的核心就是「藝術」本身,然而除此之外,這朵繁花的盛開需要多面向的細心栽培,不論是一個藝術團體或是整體藝文的發展,都需要長遠的眼光、全面的關注以及高尚的胸襟!


寫於20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