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看戲:十三角關係

去看了表演工作坊的《十三角關係》。

整場戲看下來,覺得整個速度感很流暢,演員的口條、表情都讓人可以入戲。雖然我一直覺得「安琪」講話口音跟父母差異太大,太像旁白,但想想這個戲中她本來就是個特異的存在,這麼一想又覺得還好。與其要說他是演出一個「真實」角色,我倒覺得他更像是一個引導觀眾看戲的戲中他者。

在觀看表演的時候,我們總是選擇其中某些成分來放大自己的共鳴,就如同孩子會想到父母的爭吵,夫妻想到彼此的爭鬧。整齣戲中可以討論的議題很多,但我覺得這些議題並沒有交織成複雜、混亂的失焦,反而提供了每個人思考的觀點。我不是個對戲劇有研究的人,看的戲也很少,所以也就只根據自己特別有感覺的地方做一點紀錄。

安琪說每個葉琳想要控制他,是因為葉琳從來沒有能力控制些什麼所以渴望控制安琪,讓我想到許多「大人」,總以為能掌控「小孩」,所以或者是年紀、金錢、權力,他們彼此交織成就為人們互相觀看、評價的方式。每個人都真心的渴望被觀看到「真實的自己」,希望被無「條件」地接受,但是卻總互相勸戒、評論,斥為無稽的天真,我們是多麼的害怕缺少了「現實」之後可能面臨的匱乏。或許人生本來就沒有純然的「心靈」與「現實」之界,但是人要如何活著才能夠心中平靜呢?我們究竟如何成為自己,又或者終生努力於變身?

我很喜歡這齣戲中演員的肢體,非常的漂亮而恰如其份。周揚飾演的葉琳,讓我覺得若我是男人應該也要傾倒了吧!作為一個達官顯貴都要拜訪的小三情婦說服力十足。最後,我真是喜歡宋少卿的表演,在誇張的表演中讓人不感受一絲造作!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三味線講座的意外收穫

  春假前的星期二,4月2日下午,循著腦中不準確的師大地圖騎車到了一家很可愛的店「小南風」,之後出現了一位完全看不出真實年齡的瑜珈系女孩,讓我有了一個愉快的午後時光!

  找到陳貞竹老師,是一段曲折的過程。因為和NCO合作,6月6日將在藝文中心舉辦津輕三味線:新田昌宏的講座,這個日文的講座可無法像之前的英文講座落下一句「台大學生想辦法自己聽懂英文吧!」。於是,尋找一個既有音樂相關學養、日文又流利的人成了我的難題。本來我以為可以找王櫻芬老師,沒想到當老師聽到要台上日文對談時,立刻給了我一個NO,然後推薦我找北藝大的李婧慧老師。寫了Email給李老師,李老師很親切的回信給我(寫信給不認識的老師真的很緊張,深怕會失禮。幸好很熟的櫻芬老師對我很好,不熟的李老師也對我很好啊!),通了電話後她告訴我日文對談他也沒有把握,但她推薦我一個以前北藝大的學生。於是,我找到了貞竹老師!這位充滿青春氣息專門研究冷門學問的學者(博士論文題目:《荻生徂徠的詩書禮樂論─關於其理論的成立與實踐》,日本廣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科國際社會論專攻比較文化。至於甚麼是荻生徂徠,借一下維基百科)。

  與貞竹老師見面的午後,他開始就先問了一些關於我的事情,我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關於我怎麼做了國樂工作、怎麼又沒做了、怎麼從財金系變成了音樂學所、怎麼來到藝文中心,也述說了我在想法上的困境。然後他也與我分享了一些做研究的困惑,譬如:這些冷僻的學問對世界真的有幫助嗎?(做文科的人常有此類想法)。最讓我驚喜、感動又汗顏的是,老師將他認為可能的演講對談內容,先做好了一份大綱來與我討論,讓原先對於這個講座感到無比模糊的我,得到了一個思考的依據。如果沒有遇到貞竹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從到藝文中心工作開始,我就是從演講類的業務做起。然而這幾年以來,我卻總是面臨類似的問題--演講內容的高度不確定性,特別是藝術家來演講,經常是天馬行空(但,我遇過最失控的就是某位名作家經營某個區域的生活美學推廣),有些由於是透過其他單位轉介無法直接聯繫或溝通,所以沒有辦法先確認演講內容,又或者是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設計去與演講者對話討論講綱。在這個情形下,有些講座由於講者本身的組織性夠,也很有想法,所以沒出什麼問題,有一些則是讓觀眾丈二金剛模不著頭腦,有一些是深度不夠流於片面浪費了講者的內涵。或許我也不能接下來一口氣就什麼都到位,但加強外援以及強化自己對講座內容的知識,恐怕是我之前嚴重缺乏的,我想這也是造成之前每場講座都彷彿擲茭的結果。畢竟辦這類節目不是一個模板套著走,「人」的能力實在太重要了。

  最後,貞竹老師允諾要幫我成為與新田的窗口,直接與他溝通講座內容,我除了膜拜還是膜拜!(畢竟完全沒有日文能力的我實在無法直接溝通)老師也答應我,之後可以幫助我一起構想節目。雖然目前我還沒想到能做什麼,但是,能夠得到這樣的幫助,真是讓人充滿希望!

2013/4/16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海島音色之沖繩三線計畫之一

海島音色--沖繩三線二三事_緣起與前置
2013/5/24-25
主要人物:曾健裕,通稱Kenyu,以下簡稱,Kenyu!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事情,可以看http://tw.sports.yahoo.com/article/aurl/d/a/110826/2/7bw6.html,或是在臉書搜尋 海風樂團。

緣起

去年因為俐安的朋友介紹,安排了三線演奏家Kenyu和吉他手小何到了鹿鳴廣場,在雨中進行了一場午間演出。雖然下雨影響到了觀眾數量,但還是有不少人撐著傘駐足欣賞,我從Kenyu閃閃發亮的雙眼,在雨中看見了陽光與海洋!

  這就是我下定決心要辦一場Kenyu與海風樂團專場演出的起點!

  之前就有聽說,俐安的學姊帶學生到老師那邊參與罐頭三線工作坊,我想如果要能在演出之外帶來更多交流,開個工作坊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於是在某個Kenyu來台北授課的中午,約了午餐討論演出還有工作坊的事情,想不到事情就這麼決定好了!沖繩三線是當地居民常民生活的一部分,在美軍佔領沖繩時期,沖繩人因物資缺乏發展出以罐頭製作三線的文化,有趣的是,藝文中心所在地雅頌坊,也是個美軍遺跡。這是否冥冥之中有些什麼命運的關聯呢?

  既然已經又有上午工作坊,又有下午的戶外同樂,還有晚間的專場音樂會,貪心的我希望可以再加進一些什麼。搜尋腦袋,記得以前看雲門流浪者計畫得主的資料,曾經看到一位至沖繩學染布的流浪者,我想若能結合一場講座,這就算一個完整的系列活動了!我翻開這學期收到的雲門流浪者PDF開始查找,結果沒找到染布流浪者(因為年份不同...),卻翻到另一位到沖繩學三線的流浪者!火速寫了信給承辦人,快速得到回音後這個系列又增加了一位很棒的文史工作者、攝影師暨流浪者--張詠捷

  此時,我腦袋想起一句來自琵卓河畔書上的句子:「當你真心想做某件事情,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夠老梗了)

罐頭工作坊前置

   罐頭工作坊的首要工作,就是蒐集罐頭......為了得到數十個合適作為共鳴箱的罐頭,我在臉書還有各種私人管道散布消息,獲得了許多朋友的贊助,大宗奶粉罐外,也得到一些特別的餅乾、蛋捲盒。整個蒐集了近五十個罐頭。三月底時,為了確認收到的罐子數量,也希望能夠幫上Kenyu一些忙,我安排了一個兩天一夜的台中之旅前往海島音色工作室,進行罐頭穿孔工作,同時也參觀了老師家那些琴桿、琴軸的原料,深刻地感受到藝術工作者的熱情與困難。如果不是Kenyu的爸爸正好會木工,這些小量材料光是找專業木工切型就已經入不敷出了!罐頭的加工耗費了五六個小時,在三個人工業泰勒化的分工下,一個使用切割具、一個敲出孔、一個整形,腰酸背痛!真不敢想像如果沒來這趟全部都讓Kenyu一個人做將會多麼慘烈。

除了協助切罐頭,為了搶先體驗盡責地徹底了解工作流程,也率先製作了一把罐頭三線。在做的過程中一邊和Kenyu討論哪些動作可以留給學員、哪些我們先處理,也發現還有很多問題要規劃,譬如學員分組、各組工作流程分配(以免塞車)、講義的編寫、工作人員應做的事前訓練、需要購買的其他零件...等等事項。

  這次台中行,深深了解這個工作坊的背後的辛酸與汗水,製作大量的組件材料實在辛苦,但是在台北我的人脈又不足以找到技術上的支援(雖然有人願意借我器材,但是卻找不到會做又能義務教學的人)。幸好最後在Kenyu的爸爸阿莎力的答應幫我們從原先的35件改成45件,否則工作坊能收的人數就要減少了!

  另外一個有趣的插曲,是在老師的工作室遇到了打沖繩手鼓與和太鼓的櫻桃老師!櫻桃老師早就計畫了5/25要帶學生來台北看海風樂團演出,一陣快樂的喝咖啡、吃餅乾外加聊天,下午的廣場活動就增加了龐大的鼓群演出!回到台北後過了兩週,沖繩物產也來聯絡了!(再次回到老梗)其他有關的事項留待下篇囉!

2013/4/12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台北地圖音樂會

台北地圖音樂會
2013/3/26
中山堂
主辦|台北市政府
演出者
        指揮|瞿春泉
        演唱|王治平、謝宇威
        台北市立國樂團(TCO)、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合唱團
曲目
《超時空的城牆》作曲/鍾耀光
《城市、樂活、台北》  組曲 給獨唱、合唱團與國樂團
  1.〈Take me to my home town〉作詞/王若琳 作曲/王治平
  2.〈樂活台北〉作詞曲/謝宇威
  3.〈台北的天空〉 作詞/陳克華 作曲/陳復明
中場
《台北地圖》12作曲家+12位導演(依演出順序)•
萬華區〈艋舺~澤厚民豐〉             王乙聿、林靖傑
士林區〈來去士林夜市〉               李哲藝、林瑋隆
大安區〈金華煙雨紫藤慢〉             吳宗憲、吳珮芸  (節目單前面打成金華煙「與」...)
松山區〈松山先生的流轉〉             巨彥博、龍希武
大同區〈源〉                                     林心蘋、陳芯宜
中山區〈霓虹.耳語.一眼繁華〉 王雅平、林娜
北投區〈湯之舞〉                             陳怡慧、鄭卜元
信義區〈蜃樓〉                                 劉至軒、黃鼎鈞
文山區〈聞山〉                                 張宜蓁、陳怡分
中正區〈台北小步〉                         賴曉俐、韓允中
南港區〈超越時空的對話〉             蘇珮卿、林育為
內湖區〈北湖山春〉                         梁啟慧、梁啟慧

整體來聽這場音樂會,最大的問題就是整個樂團呈現一盤散沙的狀態,指揮控制不住樂團的情形無所不在,有些情節較嚴重處,幾乎已經闢美一般學生樂團。如果光是在速度上樂團與指揮的歧異性都能大到干擾觀眾,就不用談到其他音量、表情的詮釋,以一個職業樂團來說,我很驚訝怎麼會有如此的現象。第二個問題出現在王治平、謝宇威的節目,整個音響的音量平衡還有EQ非常的差,不但難以聽見演唱者的咬字,歌唱與樂團混雜一氣。謝宇威的演唱我是曾經近距離聽過的,像這樣一個正式的音樂會居然能把他的聲音糟蹋成這樣實在讓人傷心。

第三個問題在本場的主打--台北十二行政區的微電影與音樂創作。一首一首的心得此處暫且省略,整體來看,影音關聯甚低,樂團延續上半場的演奏傳統,此外有幾首音樂與影片的結束時間相差甚多,自然更遑論影音的同步。分別影音來說,其實當中許多音樂作品都是十分傑出的作品,不論是採用新穎的語彙亦或傳統、民族的元素,都能有其雅致之處,閉上眼不失為一場精采的委創發表會,只是若是考慮到作品的完整性,有些作品在後段顯得有些收束不了;影像的部分其實較音樂更容易直接與行政區印象結合,也較音樂能優先吸引注意力,但大部份影片在中後段顯得疲軟無力,又或讓人感覺只是聯篇風景的連綴,雖然漂亮但說實話卻不具影像畫面的藝術審美感受,也少了影片敘事的趣味。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影片與音樂的連結問題。或許有些是先有音樂後有影片,有些反之,也有可能是導演作曲家共同設定基調再一起發展。十二個作品中,唯有萬華區完成了影音共構的任務,其他如大同區雖然影片有廟宇音樂有北管,然兩者出現的時間差無法忽視,其他更多的是讓人以為演錯段或播錯影片。類似的影音音樂會,2012NCO的「故事島」恰好可作為一個對照。「故事島」整體音樂與整體畫面讓人感到意境和諧,但讓人覺得各段畫面與音樂可交換搭配,而且音樂雖好聽卻感受不到「國樂團」的個性稍可惜(在國樂的音樂部份台北地圖顯然整體技高一籌),但不論如何整個欣賞完總是看了一個完整的作品。台北地圖十二個作品欣賞起來宛若近二十個獨立創作,實在太過具有違和感!究竟這樣的委託創作應該以影像為主還是音樂?又或者兩者可共同為主?這一次的經驗讓我察覺到,類似的演出雖然基於習慣我總是先覺得音樂沒有配合影片,但是換個角度,如果像這次只有曲目介紹沒有影片介紹,那麼影像不也沒有契合音樂不是嗎?

另一個有意思的部份,是共同愛用的意象。第一名是寺廟,僅信義區無,再來有山水、傳統市場、老人與小孩。究竟這些共同元素的選用有些什麼暗示,再行討論應當也很有趣,但此處就先暫時打住吧!

我同意這樣12*2個作品的正面意義,她讓我看見許可多不同的創意能量,但我還是期待這樣一個好企畫,能夠凝聚更多共識、更仔細地被執行。除了導演與作曲家彼此的共識與作品連結,執行演出的指揮、樂團與音響等幕後團隊也應該更敬業、更用心地完成任務。所謂藝術,畢竟積累於無數細節之中。

2013/4/7